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则是依托中央企业建设的一批设备先进、人才聚集、机制创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7年9月,根据《依托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科技部对已通过验收的第一批、第二批共99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吴玲所在的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接受了为期5年的“评估大考”。
“评估意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导向作用和科技创新能力。”吴玲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成立于2012年的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首个依托联盟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这个体制机制完全创新的公共研发平台上,企业以项目资金投入,科研机构、大学和其他社会组织以研发人员和设备的使用权投入,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先进技术标准研制紧密结合,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在谈成绩说变化的同时,吴玲并不避讳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长中的烦恼,“首先,发展过程中缺乏国家和部委政策层面的稳定支持和资金层面的可持续投入。其次,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布局。”她解释说,民营企业、中小型创新企业等特别是依托产业联盟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比很小,对颠覆性技术和产业变革而带来的新兴产业来说,创新主体弱小以民营中小企业居多,需要依托产业联盟、产业链条上优秀企业共同投入的联合研发模式。
更为深层次的问题是,目前实验室研发经费对于大企业来说,主要用于完善自身现有的产品和技术,前瞻性基础研究和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支持不足。吴玲说,由企业联合投入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虽然克了部分行业共性关键技术,解决了支撑标准研制等行业发展等问题,但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投入还是不足,难以支撑企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表示,从整个科技创新的链条来看,基础研究依然是短板,体现为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顶尖基础研究人才和团队较匮乏、投入总体不足、环境待优化四方面的问题。不仅是投入总体不足,投入结构也不合理,基础研究投入主要靠政府而且主要是中央财政支持。